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何桂清,字丛山,号根云,清道光年间进士。少年得志,38岁任浙江巡抚,41岁升两江总督。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时何桂清率十万清军弃常州逃走。同治元年被递解进京,等候审判。

按大清律,封疆大吏失守城池应得罪名是斩监候,照现代说法叫死缓。但是,因为何桂清还有击杀执香跪留父老19的恶劣情节,即他当时逃出常州城时,还把当街拦轿劝驾的19名市民给杀了。于是被刑部、即现在的最高法院判了斩立决

当时慈禧太后刚刚垂帘,办事注重君臣同治的原则,对刑部给何桂清拟的罪名降旨让大学士六部九卿开会商议,即类似明朝的廷议。开会结果,同意刑部所拟。

但慈禧仍不愿轻杀大臣,又下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己见。于是,便召来一批大臣上疏解救,一时难以决断。

何案的一个关键是他为何离开常州?在审讯中,他拿出一份下属的公禀,即下属的联名申请,请他离开常州,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事过境迁,难以判断真伪,于是,朝廷命这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核查此事。

曾国藩根本没有去核查是否真有这样一道公禀,而是回了一道措词犀利、堪为经典的覆奏,由此决定了何桂清的命运。

曾的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督抚权尊,由来已久,司道以下,承迎风旨,不敢违拒,若此类者,无庸深究。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这几句诛心之论精辟绝伦,无人能驳。

确实,高级官员因为其位高权重,下属们难免察言观色,遇事逢迎。就像黑社会头子从不亲自杀人,但其对社会的危害远远超过手下的杀手;高官应按其“心迹”,即真实思想的危害程度去定罪,因为这些思想通常会转化为下属以及下属的下属的行动,层层放大。

这份奏折震撼了慈禧!于是,何桂清终于被绑赴菜市口,一刀斩处。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纪委巡视组是否会有启发呢?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