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平台那些事儿”讲座之二十五

摩拜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与OFO合并,而是归入美团旗下,引起了社会和资本市场的热议。自从互联网+行动以来,那些在传统领域里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当竞争过于激烈,或者商业模式不太清晰时,往往采取横向合并来缓解竞争压力,如滴滴与快的,携程与去哪儿网等的横向联姻。

美团为什么要收购摩拜呢?从去年推出美团打车,到今年收购摩拜,美团向出行领域渗透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出行市场的利润很可观吗?美团打车一年来的运营情况并不如预期,显然要再造一个滴滴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不少一二线城市的出租车和专车规模接近饱和。而摩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到盈利模式,美团能帮它找到吗?

美团跨界出行领域有优势吗?美团号称每天巨大的餐饮客户群中有25%需要打车,因此具有迁移用户的优势。但是一年看下来,这个优势似乎不明显。或者我们换个角度看,美团如果不涉足出行领域会有麻烦吗?这倒是有可能!随着滴滴出行的持续扩张,它向外卖延伸的威胁越来越大;而外卖本是美团的核心竞争力,看家本领。所以,美团高调跨界出行领域,或许可以看作是“以攻为守”的竞争策略。

在互联网起来之前,企业之间主要的关联性分为横向与纵向。所谓横向是指同类企业,纵向是指上下游企业;大量竞争以及并购通常在横向或者纵向企业之间发生。可进入互联网+以来,大量的竞争以及并购行为却发生在一些既非横向也非纵向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跨界融合,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我给它一个名字,叫“斜向竞争”!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会出现大量的斜向竞争和斜向并购呢?有人说是因为业务关联增强了,比如淘宝与支付宝,既非横向关系也非纵向关系,但相关性确实挺强。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对于电力能源的依赖性也很强,却很少见到电力公司到处收购用电企业的。

我认为,大量斜向竞争与斜向并购出现的原因应该与一批巨型的平台型企业出现有关。众所周知,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用户转化为资源,以此吸引其他类型的用户。所以,一旦一个平台做大了,它就很自然地想进一步开发用户身上的资源价值,去吸引更多的其他类型用户。

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消费者用户,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物质精神,五花八门。如果真的能把诸多需求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就是所谓“超级入口”了。这种跨界,不依靠技术的相似性,不依靠产品的相关性,靠的仅是对用户迁移的能力!这便是平台在业务上的“斜向延伸”。

平台型企业的斜向延伸,不仅是对其用户资源的深度利用,也是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多边平台能够连接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服务,操控更复杂庞大的商业生态圈,从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投资者愿意为此付出更大的当前代价,采用更激进的价格策略以获得市场份额,以更大规模的当前各类用户作为资源去吸引潜在的未来用户。

所以,支付宝与微信争夺综合型全方位的超级入口,下一层的平台则积极“斜向”出击,利用平台的交叉网络效应,吸引更多条边加入,打造错综复杂的商业生态圈。

大量斜向竞争的出现,对我国正在发展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企业之间越来越难以和睦相处。即便是成功企业也难以像过去那样高筑壁垒,画地为牢,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斜向力量所打垮,遭受池鱼之殃;有时不得不以攻为守,在进攻中才能建立动态壁垒;美团跨界出行领域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因素。

其次,行业边界越来越难以清晰界定。互联网+行动的第一轮跨界所形成的企业已经界定清楚,所有的平台属于它所服务的行业。比如滴滴出行属于运输企业,美团点评属于餐饮企业等等,这就是我说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可是未来,如果出现越来越多的跨行业的综合性平台,那么它们又该属于哪个行业呢?

最后,市场监管面临新的挑战。横向并购所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很容易辨识,可以限制规模;纵向约束所产生的竞争制约也有大量成熟判例,可以强行上下游拆分,可是斜向呢?巨型平台对斜向相关企业所形成日益严重的威胁,算遏制竞争吗?巨型平台凭借其用户迁移能力杀入斜向市场,算不正当竞争吗?在斜向跨界成为常态化的环境下,不仅有“沉舟侧畔千帆过”,还有“千帆过尽是沉舟”。

无论是好是坏,在互联网时代,斜向竞争会成为一种常见的市场行为。我们需要识别它,理解它,利用它,也需要更好地引导它。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8年第21期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