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走进西栅景区,迎面便是一片不大的湖泊,湖的对岸绿荫叠翠,小桥掩映,飞檐雕壁,古风扑面。来自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市人,面对这番田园风光,总是按耐不住向往的心情,恨不得一步跨过水域,一头扎进这过去的世界里——可是,没有路也没有桥,要过这片水域唯有坐船。

望着远处的渡船慢悠悠地划过来,让我想起水泊梁山;恍惚中搭上一枝响箭,向着对岸射将过去;一会儿,对过芦苇泊里便摇出一只快船,那多好啊!

摆渡到了对岸,转过一个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蜿蜒向前,这是景区的主干道——西栅老街。街的两旁都是古朴的民居;两层的小楼,门板上的漆已经褪成暗红色。这些民居旧而不破,正适合我们这些大城市里长大的人来体验乡情的。

乌镇西栅是第二期开发的景区。这里与乌镇东栅不同,并没有一长溜的商铺,叫卖当地土特产。这里的民居大部分已经改造成旅馆,由一家叫做乌镇民宿的公司统一管理着。这家旅馆外表依然保持着当年民居的风格,过三五个门面还挂着一个某某客栈的木匾;房间里则都是按标房设计,有空调、有浴室,很适合城里人叶公好龙的品味。

乌镇民宿的客房或向水,或临街,从窗口探出头来,俨然就是乌镇人了;街上是三三两两的游客,水面上是川流不息的游船,一不小心就被摄入镜头。真是看景兼看看景人啊。

唐朝杜荀鹤有首著名的诗《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在今天高楼林立、河道大多改成车道的苏州城是再也见不到了,可是在曾经隶属过苏州的乌镇却还能在不经意间寻访得到。

乌镇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在西栅景区的3.4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河道9千多米,石桥72座,完好地保存着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能让游客很好地感受到清民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

春夏之际,或者秋风乍起,若能在西栅的民居住上几天,是一种很惬意的日子。

清晨,你可以踏着晨露,迎着带着乡土气息的微风,在青石板上散步;不时穿过一座小石桥,走过一段窄巷子,感受着小镇的宁静。

虽然景区不太大,但走走停停的,也够你逛上一个上午了。许多建筑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需要你细细品尝才能感受到它的岁月沧桑。在一个久违的红色邮筒里给自己寄出一张明信片,让它慢慢地走到未来。

临河的民居,当年为了增加住房面积,大都进行过违章搭建。房主通过在河床中打下石桩或木桩,在水面上临空架上横梁,搁上木板,把临水的一面墙推向河道,便成了水阁。这是乌镇特有的建筑风格,当年的违章建筑成了今日的一道风景线。在乌镇长大的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中午,找一家干净的小饭馆,选临水一角,清蒸一条白水鱼,炒上两盆新鲜蔬菜,打上三两当地酿的三白酒,边吃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蔬菜是自家种的,当然是绿色食品;鱼虾就养在后门外石阶下的河水里,随吃随捞,也很新鲜。

乌镇人杰地灵,出了不少著名的读书人。据统计,自宋朝至清末,近千年时间里,小小乌镇出了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当然,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是写过《子夜》、《春蚕》和《林家铺子》、当过一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先生了。

下午,找个临水平台的葡萄架下,石桌石凳,喝一杯当地特产——薰豆茶,那是用薰豆,辅以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作料制作而成,香气别致。再要一碟臭豆干,捧上一本闲书,倒是能在悠闲中打发时光。

傍晚,乘上一只小船,在纵横交叉的河道里穿行。坐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闭上眼睛,听着吱嘎吱嘎的摇橹声和轻轻的水拍船帮的响声,感受着微风拂面的凉爽,便不知身在何处了。

其实,乌镇西栅就是12个小岛,由70多座桥连接起来的一个小镇。居民们多少年来以船当车,以河为街,以桥作市。那弯弯的河道直通京杭大运河,小船可以一直摇到的大运河旁的镇河塔下。这小小乌镇虽然比不上威尼斯那么名声显赫,可是也别有情趣,让人赞叹不已。

这时,已是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披上了橘黄色的光芒,像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于是,你开始期盼着夜晚的乌镇,那将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