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去苏联,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国。
在会上,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共识,“社会主义正在上升,资本主义正在衰退”。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未来十五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面对苏联老大哥的豪言壮语,以及中国当时正期盼着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里扮演亚洲领袖的角色,毛泽东表示,中国要用十五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
回国后,毛泽东心里依然忐忑不安。他向政治局会议介绍自己访苏过程时,特别提到自己的这个目标不知道是否现实,请大家讨论一下。
那时还不时兴GDP指标,所谓“赶英超美”主要指的是重工业水平,而重工业水平的关键指标就是“钢产量”。
1958年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召开。在会上公布的当年全国钢产量计划指标为625万吨。而上一年,也就是1957年的钢产量完成情况是535万吨。
于是,当时负责每年生产计划的国家经委开始与各地沟通,下达计划。4月份,国家经委汇总各地能够完成的钢产量指标为:711万吨。
毛泽东对此非常高兴,“原来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据此,他提出,可以把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为:“十年赶英,再十年超美”,并提议在5月的中共八届四中全会上讨论。
八届四中全会讨论的结果是:中国应该能够七年赶英,十五年超美。这样在十五年之后,我们就能与苏联老大哥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与英美帝国主义一比高低,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画面啊!同时,全会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的计划指标上调到800-850万吨。
于是,国家经委再一次与各地磋商。6月份,国家经委综合各地的汇报情况,钢产量可以达到850-900万吨。
6月20日,毛泽东最后拍板,当年的钢产量指标比上一年翻一番,上调到1070万吨。他说,看来,我国“三年赶英,十年超美,是有充分把握的。”那让老一辈人始终记忆犹新的,“1070”的大跃进指标就是这样诞生的!
时间到了八月份,国家经委汇总1-7月份全国的钢产量,只完成了380万吨。虽然比上一年增长了许多,但是距离1070万吨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会议要求,各地以铁的纪律保证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没有完成计划的将分别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党籍的处分。从此拉开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序幕。
“钢铁元帅升帐”,“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据统计,当时投入大炼钢铁的劳动力超过一亿,占全国1/6。小高炉星罗棋布,达到几百万座。原料不够,全民动员找废钢铁,从小区的铁门,到家里的铁锅菜刀都进了高炉;能源不够,上千万人进山找矿,挖煤伐树……
到12月19日,中央宣布,国家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事实上,其中大量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据估算造成的损失在200亿元以上。而当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仅为380亿元。
……
三十七年过去,到1995年,中国的钢产量达到9536万吨,终于超过了英美;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名列世界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05年超过英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社会福利,均与英美存在着较大差距;而那些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则在欧美扫货一线品牌的箱包,在日本疯狂抢购眼药水、马桶盖……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