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春节长假结束,许多国人都又经历了一次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旅游,从新回到工作状态。一个朋友从西双版纳玩了三天,风尘仆仆归来,问及印象最深者,答曰四场表演。西双版纳是傣族自治州,可游玩了几天,他既没见到傣家悬空的竹楼,也没拍到穿着筒裙的摆夷女,而是看了一场由万达集团开发的,灯光舞美俱佳,杂技水平相当高的“傣秀”。西双版纳是亚洲象在我国唯一的栖息地,可他在著名的野象谷里匆匆而过,也是一无所获,结果在那里的大象培训学校看了一场别致的亚洲象表演。

这些年的国内旅游真精彩!自从2002年桂林推出了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丽江投资2.5亿元推出了《印象·丽江》,少林寺投资3.5亿元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直到去年开业的位于西双版纳的《傣秀》,仅仅傣秀剧场,据说大手笔的万达就投资了20个亿;全国各地纷纷模仿,上演了一台又一台户外或室内的大型民风民俗表演。这些表演大都投资巨大,规格很高,舞蹈杂技,表演专业;灯光舞美,包装时尚。游客在欣赏之余,还能省却爬山涉水之累,风吹日晒之苦。

这些年的国内旅游真悲哀!游客们来到各地,很难再看到真实的民风民俗,大多数只能去展馆、舞台或者民俗村里去“被看到”那些后人杜撰的,甚至请老外来天马行空般构想出来的“民族文化”。山水是真的,民俗则是假的;各地的历史文化在一片振兴声中悄然而快速地衰亡着!

说游客看到的都是“西贝货”(“贾”是假的谐音),那也有点过分。打造“假民俗”往往是中西部地区的“专利”,像北上广深这类地区似乎是不需要的。在硬件保护方面,这些地方近年来还是比较关注的。在上海的弄堂里找到石库门房子或者法式小洋楼,在北京的胡同里寻到典型的四合院,要比在云南西双版纳见到吊脚楼或者福建漳州见到土楼要来得容易。当然,“软件”方面的衰败是相同的,甚至更快。上海的街头已经听不到沪剧,北京人也不再热衷于昆曲,就像《老炮儿》里讲的,这些都已经过时了。好在去那里的游客们与去西部的不同,不是很期待寻找到那里的民俗,而更羡慕那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这些都是真实的!

相比之下,国人去海外旅游,尤其是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欧洲,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当你在法国尼斯的老城里转悠,或者在比利时布鲁日的小店里喝热巧克力,你所看到的古老建筑是真实的(当然是被精心保存下来的),你所感受到的言谈举止是自然的;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真实的风土人情,一切都不是在演戏;也没人愿意去花钱打造一场民俗戏给你看!所以,你在旅游途中不经意间获得的一丝一缕感受,虽然不如在剧场里“被看到”的那么典型和集中,那仍能让你感动。

旅游是我国西部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比如它是云南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产业。因此,打造“民俗”以吸引游客的模式依然会继续下去,甚至发扬光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另一件事情:各级领导经常到他们的属地去“调研”。但愿他们调研到的是真实的民情,而不是经过打造的“民情”,更不是一个“波将金村”!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