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国内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TCL、格力、小米、联想等,相继出现业绩大幅下降。这里有经济下行的原因,但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弱化也是不争事实。国际上也是如此,不仅像伊士曼柯达、克莱斯勒这样的传统巨头经历破产,新时代宠儿苹果也出现了业绩下滑。

  这些光彩夺目的巨型企业,市场曾经普遍认为它们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在几年甚至更短时间内,竞争力骤然下降,变得步履艰难呢?

  核心竞争力虽有种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应该是企业生存和战胜同行的关键优势和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累积和能级的提升。

  企业的竞争优势大致上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产品。比如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讯服务”,比短信方便便宜,曾风靡市场;但随着微信的出现,它很快销声匿迹。不少企业都曾经拥有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而一旦产品过时,这家企业就一蹶不振。所以,产品优势不足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层级是技术。在技术平稳缓慢发展的岁月里,“一招鲜,吃遍天”,一项领先技术确实能成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不断出现颠覆性创新的时代,单一技术的优势可以维持的时间愈来愈短,企业仅凭借技术优势未必能转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三层级是人才。比如近来崛起的大疆科技就拥有一批优秀研发人才,使得该公司在无人机技术上保持较大的技术优势。该公司领导曾经表示,他们不怕技术抄袭,因为公司的技术发展之快,能够把那些抄袭模仿的企业始终甩在后面。人才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技术及产品优势,从而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的第四层级,也是最高层级是机制。这个层级的竞争优势往往能够形成更加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四个层级中,总体上讲是上层决定下层。好的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从而能够持续开发出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下层也影响上层,比如没有好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有效的制度也无法贯彻实施。所以当企业制定了良好的机制后,选择合适人才变得非常紧迫。好的人才不仅能够落实好的制度,也会推进和改善制度,使其更加完善。这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人才与技术,技术与产品之间。

  随着互联网经济迅猛崛起,互联网与通讯技术,以及衍生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用户的消费理念等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创新商业模式成了当务之急,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迅速形成产品、技术、人才和机制的新优势,成为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从旧商业模式向新商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原有的产品、技术、人才乃至机制层面的优势有时不仅不能帮助转型,甚至可能成为变革创新的障碍。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很早就尝试向电子商务转型,始终没有成功。美国沃尔玛的类似尝试也未成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成功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的优势或许会迅速转化为劣势,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

  众多互联网企业向传统行业的渗透,从淘宝天猫到滴滴打车,从春雨医生到陆金所,靠的都是创新商业模式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当然,仅仅凭借商业模式上的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互联网企业,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这样的体制和机制优势下,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管理和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帮助公司在一个又一个领域推出了具有优势的商业模式,成为“互联网+”行动的先行者。

  这是一个鼓励创新、崇尚颠覆的时代。不仅在产品、技术层面不断遭遇颠覆,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也时常面临颠覆。只有沿着正确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积累与提升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6年第26期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