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国影视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规模大,片酬高,质量差

一是规模大。我国近年来影视产业增长迅猛。据有关方面统计,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规模首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16年将达到1400亿元;而相关产业的规模超过三千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各式资本,包括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投资影视行业,在这持续下行的经济疲态中不说一枝独秀,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片酬高。一批当红明星的片酬确实高得令人乍舌。一个演员参与一部戏的酬金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而且合同上写明是税后收入。比起当年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在拍摄《西游记》时,每集的酬劳只有70-80元,如今中国的艺人们真的个个可以算是巨星了;这个“巨”未必是其演艺水平的辉煌,而是财富的金光灿烂。

各家媒体自然议论纷纷,有拿国际数据进行比对的,有用其他行业收入作为参照的,总之想要说明其不合理。街头巷尾的百姓们一说起这些昂贵的明星更是羡慕嫉妒恨,恨不得一出门就让车给撞了;最好别撞到人而是把钱箱给撞开了,让人民币漫天飞舞,也劫富济贫一把。

三是质量差。让人诧异的是,在如此大规模投资下,我国的影视剧质量却持续下行,胡编乱造,雷剧横行。前些年有过一波“红色经典改编热”,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小说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加入了“敌我恋情”、“三角之恋”等剧情,所谓“红色变粉色”。后来纪念二战七十周年前后,又涌现出一批抗日雷剧;有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等,一个比一个更加异想天开,真的是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从表面上看,影视业还是相当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业;如果撇开有关黑道操控以及洗钱的传说。明星们片酬高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位投资影视的朋友抱怨道,有时候一部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投资给了演员,这戏怎么拍呀?我问他,如果你不请这些当红明星来拍,结果会如何呢?他说大概票房至少会减一半。我说,那不就结了!你的故事剧情不上座,视觉效果也不上座,就靠明星撑台面,可不就得把赚的钱给人家吗?这是人家的“边际贡献率”啊!

可是,当我们往深层次想,这种演员片酬越来越高,剧情内容却越来越差的趋势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可能要归咎于资本的力量在作祟。

近年来,资本把影视业当作一个有着巨大开采空间的金矿。我国的影视业早已远离思想、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弘扬,成为越来越媚俗的娱乐场所;投资者不再关心这些作品对人民的心灵影响,只关系对人民币的吸纳效应。而且巨额资本的大肆进入,正在力图把我国的影视打造成“快速印钞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快速包装一个又一个明星,再用明星包装一部又一部影视剧。好的剧本是靠时间磨出来的,而当红明星则可以用钱快速“砸”出来的。明星是打造包装出来的,粉丝团也是打造包装出来的,就连巨额票房也同样能够打造包装出来的。

一些影视业大腕也时常抱怨,说如今观众太俗;而他们为了满足需求,迎合观众,不得不媚俗。其实这只是事物的一面,即互联网时代,信息极度膨胀,大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体验、理解和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事物的另一面,是因为正在操控着影视业的资本大鳄们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上座的影视剧,以实现投资人的盈利需求;而优秀作品是没法“快餐式供给”的。所以,资本便使出全身解数,推波助澜,转变大众的审美意识。

在资本的驱动下,扭曲的供给在为自己创造着扭曲的需求。

我国的影视业,同样需要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