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平台那些事儿”讲座之十八

现在或许没人记得微微拼车。两年前,当打车平台还是资本市场明星时,它也曾风光一时,规模迅速扩大,估值一路飙升,两个月时间从8000万元到10亿元;公司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创始人上了电影屏幕。但是仅仅又过了三个月,它在烧掉4000万元后宣布破产。

Uber集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于一身的商业模式而被国际资本市场看好;但它进入中国市场后却一路磕磕碰碰,最终不得已转让给了滴滴出行。然而,日接单千万级别的滴滴出行,尽管身处监管强化与更激烈的市场博弈之中,同时承受着巨大的估值压力,却仍有机会继续前行。

一个商业逻辑清晰严谨的故事,未必会转化为成功的企业;一个明天可能大行其道的商业模式,或许今天逃不过一劫。这便是先驱先烈的区别。

 “互联网+交通”是一次颠覆,是一场质变,彻底改变了供求双方的连接渠道和模式。打车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交通工具,运用大数据及算法实时预测出行需求并调整价格;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叫车,而不是站在路边扬招,这些都是对交通行业传统运营模式的颠覆。这一颠覆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

以往人们往往关注“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似乎质变之后便一马平川了。其实质变之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量变;质变难,量变也不易。“互联网+交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了这一点。

消费者的适应是一个问题。如今中国大众习以为常的用App打车其实是两年前滴滴、快的、优部等用上百亿元人民币“烧出来的;可是拼车或者被拼车呢?还是有许多人不习惯的;继续烧钱吗?什么时候开始烧?不知道!阿里健康曾经模仿滴滴的烧钱模式,结果失败了;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监管当局的接受也是一个问题。平台模式改变了交通运营商与司机、车辆之间的关系。专车司机是打车平台的用户,也是它们的资源,还是它们的合作伙伴,而恰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不同,不再是它们的雇员。于是,监管当局不能要求平台与司机之间签订传统的劳动合同。可出了事情该找谁呢?显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前两天北京海淀法院刚刚裁决了一起滴滴快车的纠纷;如果众多打车平台上的纠纷都要通过法院裁决,成本显然是高昂的。况且还有平台的进入门槛问题,信息披露问题,集中定价问题等等,谁是守夜者?

传统企业的狙击更是一个问题。出租车公司一方面联盟搭建平台,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向监管当局与媒体呼吁市场规范,反对不公平竞争,不断披露打车平台的违规行为。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问题,质变之后,颠覆者面对的并不是一条金光大道,而是充满艰难坎坷,前途未卜的崎岖小道;走错一步同样会被淘汰出局。应了一句套话,叫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微微拼车”的失利,优步中国的退场,都是这些原因。

惊涛骇浪中的小舢板,随时会被掀翻;可是如果把这些舢板串联起来,就会稳妥许多。这便是当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滴滴看上去就采纳了这一连环计,把“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和“快车”等捆绑在滴滴出行的大平台上。因此,这个打车平台就要比其他功能单一的打车平台更加稳当。

滴滴采用的是“不倒翁战略,以应对巨变之后的渐变。如果政府加强监管,强调道路拥挤,出租车辆过多时,它会退一步,强化其“出租车”平台对存量出租车调度使用中的优化功能,近来它与许多传统出租车公司加强战略合作说明了这一点;当消费者对出租车有多样化需求时,它就及时推出“专车”与“快车”,进一步培育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而一旦消费者逐渐习惯拼车时,它一定会率先加速推行“顺风车”;你说要解决就业吗,滴滴旗下新增了数百万司机;你说要闲置资源利用吗?滴滴的模式就是“全职+兼职”。总之,不管风往哪儿吹,乘车出行是不变的需求,“总有一款适合你!”。

不断有声音批评滴滴出行与共享经济渐行渐远;作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已经“失去了理想和想象”。其实不必为滴滴带上桂冠,顶在杠头上,它不过是家非常务实的企业而已。就像餐饮业中,当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无常时,开一家包含各种菜肴的综合性餐厅是最安全的;只有当消费者群体理念成熟,行为稳定时,开设烤鱼炸鸡之类的特色餐厅才会是有前途的。许多行业都是这个道理。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6年第49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