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年底岁末,中国的实体经济注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体经济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着力振兴”的高度,可见其疲软态势和危急程度。紧接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所接受的一番采访,引起了社会对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再度关注,从死亡税率到制度成本,褒贬各异,一时刷屏。而年前的最后一周里宗庆后、董明珠等几位制造业大佬在央视上的一场“对话”,由我国制造业的严冬取暖,引申到对未来经济形态的判断,再一次唤起社会对我国制造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关注。

我不敢对马云的“五新”妄加评论,也不想参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站队,只想谈谈听了上述这场对话的感受。

首先,我敬佩这些实业家们对制造业那份执着与坚守。

无论是宗庆后还是董明珠,他们应该知道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不是最赚钱的行业,不属于政府力挺,资本青睐、媒体关注的行业;他们原本可以像某些企业家那样,逐渐抽身,加入到虚拟经济的行列。可是他们没有这样,依然为了那一瓶瓶娃哈哈,那一台台格力空调的销售在拼命奔走,在全力呼吁。

在现代社会里,面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父母般的态度,即把自己经营的企业看作自己的孩子。当发现邻家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更有竞争力时,父母总是愈加尽力地去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而不会琢磨着与邻家换一个!有时,家长也会把优秀的孩子请回家,或者把自家孩子送出去与好孩子一起玩耍,但是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家孩子更加优秀。

另一种则是某些学校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学校是指我国现实中的那些学校。理想的学校应以教书育人为惟一目的;而如今许多现实中的学校却比拼的是在校生的水平。这两者看似一致,其实不然。从性价比而言,提高在校生水平的捷径是进门的生源质量高;结果学校自身的培育水平却被放在次要地位。所以在一些学校的眼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必过于看重如何培育“自家孩子”,更应该看重的是怎样争夺“优秀孩子”。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艰难坎坷;无论政府如何重视,其经营环境的改善,绝非一蹶而就。国家非常需要一批有着坚守精神的实业家们,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看待自己的企业,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不忘初心,坚忍不拔;他们,是我国制造业严冬风雨中的守夜人!

其次,我赞同他们对公平竞争环境的追求。

我国制造业不仅面对着高额税负,而且与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相比,有着不少明显的环境劣势。董明珠所提的“税收公平”就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电子商务的税收就一直是个争议话题。如果说十年前,电商平台还是颗小树苗,需要扶持;那么今天,那些成千上万亿元交易额的巨型电商平台显然应该不属于继续扶持的范围。同时,电商过快过猛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供应方参差不齐带来的质量以及安全隐患问题;快递小哥过多造成的交通拥堵及事故等问题,都值得业界、学界乃至监管当局认真思考并总结经验。在这个时候,继续给予电子商务“超国民待遇”不甚妥当,应及时调整。

我国曾经有过不少给予“超国民待遇”而造成行业长期发展隐患的教训。若干年前,为了吸引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在定价体系上提供了巨大优惠,包括对外企过专利期的产品给予“原创药”称号,允许其继续单独定价。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似乎繁荣了医药市场,但是这些“超国民待遇”严重恶化了民族药企的竞争环境,使其没有实力开展大规模研发,直接造成了如今国内药企既不大更不强的尴尬局面。

商业生态的差异是传统企业的另一大劣势。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凭借资本市场的支持,和跨界融合的优势,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商业生态圈,甚至包括传媒的舆论优势。站在生态圈的角度,这种协作共享能为圈内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但是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由此形成直接和间接的市场力量可能提高进入壁垒,导致不公平竞争,是监管当局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最后,我希望看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而不是两阵对垒,相互对骂和拆台。经济严冬,抱团取暖;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之间或者传统企业之间的抱团,更需要有着互补基础的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合。马云所说的新零售,不管它有几成新,是要加强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这本是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商业优势互补的良好机会,切忌各做各的,一边是电商大力布局线下实体体验店和终端,另一边是实体商业持续探索电子商务,结果是两败俱伤。

在“互联网+”行动中,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融合,追求颠覆。我希望这是对传统落后低效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颠覆,而不是对巨量传统企业的颠覆;否则如此巨大的社会成本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了的。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7年第2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