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日高考。把去年考后写的一篇随笔翻出来,仍有感触。

*****************************************************************************************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无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前些年在讨论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人们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低,说这是精英教育模式大众教育模式的差别。于是国内高等学校连续若干年大规模扩招,差不多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以至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应该不再算作精英教育了吧。但是,回头看来,在高考独木桥上厮杀的激烈程度依然是有增无减。

其实,这与教育的普及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在新加坡,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更高,可是在华人的中小学教育中,依然拼杀得十分惨烈。有些学校,甚至每个学期按成绩排名分班,像足球甲AB那样的淘汰,孩子们心灵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独木桥上的拥挤与东方文化中的重视门槛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的门户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仅官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从唐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更是把读书人也分成了三六九等。一朝跳龙门,便为人上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权力寻租泛化,权力控制的资源在扭曲的市场体系下很容易兑换,于是,本位制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美国人从小就有句口头禅:“no way”;中文意思就是没门儿。这两句同样意思的常用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国人注重的是进门,美国人更关注的是有路。所以,在国内,一边是中学生拼命准备高考;另一边是大学生越来越没兴趣读书,两者成为正比。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喜欢读书,只是要挤进大学这道门。更多的现象是,在某一道门里的人们并不重视在里面的工作和发展,而是去关注着、思考着如何挤进下一道门。比如,高中阶段忙着应付高考;大学阶段忙着准备考研;而研究生阶段又忙着在外面打工,让自己的简历变得好看,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于是,不少年轻人每道门都进得顺利,可是每道门里的活却都没干好。

而美国的文化也是竞争的文化,可是他们的竞争更多的是在路上,而不是在门口。因为竞争在路上,所以美国人会更积极地选择自己喜欢而有适合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社会也更看重每个人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两种不同文化造成了行为与效率上的巨大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把门造得更宽些,门槛建得更低些;把路修得更多些,而路与路之间有更多的连接。让更多的人们在路上而不是在门口竞争,以提高我们的效率。

 

话题:



0

推荐

陈宏民

陈宏民

13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协同创新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系统管理学报》杂志主编。先后就学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业为产业组织与创新管理、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闲时便写些人文历史的杂谈随笔。

文章